[扬子晚报网消息]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着手,全方位探索构建了人才培养新体系,为人才培养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京江学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重新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体系。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结构比例,突出实践环节,总体上,实践部分比校本部同专业增加15%以上,切实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院还注意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实践训练与未来就业有效衔接,构筑了实用型、适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在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学院还邀请了企业、公司老总,科研院所专家、兄弟学校同行、校内专家领导组成人才培养方案交流评议组,并进行答辩,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确保了人才培养“对口”。
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京江学院十分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提高其实践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高度重视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这两门“窗口课程”的教学。同时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着重对经管类、理工类专业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工程图学以及大学物理等进行了改革,编写并公开出版的《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教材,与独立学院相配套,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教学方法贴合实际。为提高教学实效,京江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出了一套贴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能力水平实际的行之有效新教法,深受学生欢迎。如工程图学教学方法、体育课程实行俱乐部模式、教学试验多媒体课件开发、排除京江学生英语阅读障碍等改革,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改革,将宣灌式教学改为讲座式教学,把理论学习与日常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进行考核,将日常道德行为作为该课程成绩的主要评定标准,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素养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强化“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京江学院与校机电总厂联手,开展“0.5+3.5”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们在经过前三年半的学习之后,最后半年进入工厂。在全面接受工厂纪律规范的约束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培育良好的“员工”素质的同时,要每两三周一轮,在工厂的每个岗位和环节上进行轮训,熟悉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营销、财务、管理等各个流程,扎扎实实接受“大工程”的训练。而且,在教师和工程师“双师”指导下,学生们还将结合工厂实际和所学专业,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毕业设计。这一创新的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大部分学生拥有PRO-E、CAD、SOLIDWORK等各类技能岗位证书,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明 平)